归属(单位/人):清华大学 | 所属技术领域:生物医药 |
技术成熟度: | 研发方式:独立研发 |
合作方式:专利许可或作价投资 |
成果已应用情况:实际应用 |
实施成果转化需求: |
成果类型:医疗 |
成果应用行业:白内障治疗 | 申请或获得的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化合物及其在治疗白内障中的应用已进行国内专利申请2项和PCT国际专利申请1项 |
成果简介
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具有调节能力的屈光间质,晶状体由晶体囊、晶体上皮、晶体纤维和悬韧带组成。如果晶状体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其部分或全部混浊,则发生白内障。白内障会导致单眼或者双眼的视力降低。通常白内障发展缓慢,症状主要包括视力模糊、晕光、夜视能力降低,严重会致盲。视力的降低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白内障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与多因素相关,如与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研究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国际公认的快速有效治疗白内障方法是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将患者浑浊的晶状体取出,然后植入人工晶体。比如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术毕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可同时植入房型人工晶状体。但是白内障手术治疗费用较高,对患者而言是很大的经济负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这一难题更为突出,因此寻找有效、安全、廉价的药物治疗白内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优势
本项目通过系统地修饰羊毛甾醇的侧链、A环、B环和C环,得到了不同类型的羊毛甾醇衍生物。通过蛋白聚集的细胞模型筛选发现,侧链25位羟基化会极大的提高化合物逆转蛋白聚集的活性,进一步的修饰发现2位的氟化会进一步提高化合物的活性,最终得到的候选化合物35在细胞模型中的 EC50 值为18nM, 相比于羊毛甾醇(EC50值为1420nM), 活性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