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单位/人):清华大学 | 所属技术领域:生物医药 |
技术成熟度: | 研发方式:独立研发 |
合作方式:投融资 |
成果已应用情况:实际应用 |
实施成果转化需求: |
成果类型:医疗影像设备 |
成果应用行业:医疗 | 申请或获得的专利名称:一种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技术申请国内专利一项,已授权。 |
成果简介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长杀手”,在我国,脑卒中是第一位死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是美国的2倍和4倍。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脑卒中,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血栓栓塞,最终导致脑组细血、坏死。因此,早期发现并有效治疗脑血管易损斑块是卒中防控的关键。
目前传统的影像学(如超声、CT和DSA等)通过测定管腔狭窄程度来衡量病变的严重性,并以此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然而大量的临床研究提示,动脉管腔狭窄并不能客观反映斑块的易损性,甚至造成漏诊从而使患者延误或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技术优势
本项目应用卒中血管专用成像线圈、标准流程的黑血管壁成像方法、完善的血管斑块影像处理工作站,提供从成像到报告的全流程易损斑块磁共振影像解决方案,获得全面的斑块形态、成分和功能信息,而对斑块的易损性进行评估指导临床的诊疗方案。
项目负责人为副研究员,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方法的开发工作,尤其对颅内外斑块成像、血流成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SCI收录27篇,会议论文50余篇,专利7项。